小饮碧螺春盌(碧螺峰下明前春)

更新时间:2024-10-20 10:07:12 所在栏目: 绿茶点击量:

碧螺峰下明前春

在绿茶中,呈花果香、且最能震动心底柔情的,则非碧螺春莫属。碧螺春具有“一嫩三鲜”的特点,便是采摘一芽一叶,芽叶嫩、色泽鲜、香鲜灵、味鲜美。

清末李莼客称赞碧螺春,有诗云:“龙井洁,武夷润,岕山鲜。瓷瓯银碗同涤,三美一齐兼。”戴震在《茶说》中写道:“茶以碧螺春为上,不易得。”固然,上佳的碧螺春,的确忧伤。戴震所表述的,是和其他绿茶的比力而言。碧螺春的色、香、味,不减龙井,而鲜嫩过之。

一提到碧螺春,我们常会想起东山碧螺春。但是,碧螺春劈头于苏州太湖的西山,又称西洞庭山。东洞庭山,简称东山。东山三面环水,北面倚山而与海洋相通。西山,四周环水,是中国大陆湖的第一大岛。

1994年,在太湖大桥没有建成之前,西山产的碧螺春,要坐轮渡,出太湖,运到东山售卖,这就是西山碧螺春不为市场合知的紧张缘故。一局部以为,西山的湖光山色、生态情况更美,茶品更幽。烟雨浩渺的太湖,屹立着七十二峰,此中四十一峰在西山。西山桃花树下的小青茶追溯碧螺春的汗青,宋代时,已为“吴人所贵”,列为贡茶。

北宋朱长文的《吴郡图经续记》写道:“洞庭山出美茶,旧为入贡。《茶经》云,长洲县生洞庭山者,与金州、蕲州、梁州味同。比年山僧尤善制茗,谓之水月茶,以院为名也,颇为吴人所贵。”

明代陈继儒在《宁静清话》的纪录,也证实了这一点。他说:“洞庭山小青坞出茶,唐宋入贡,下有水月寺,即贡茶院也。”从以上文献可知,碧螺春的前身叫水月茶。不外,事先贵为贡茶的水月茶,照旧蒸青团茶。有诗为证:“鸥研水月先舂焙,鼎煮云林无碍泉。”清末墨客,李慈铭的《水调歌头·碧螺春》中也有:“谁摘碧天色,点入小龙团,太湖万顷云水,渲染几经年。”

明代,朱元璋的废团改散,为碧螺春的诞生,创造了武艺条件。明代名臣、大文学家王鏊,是苏州洞庭东山人。正德年间,他在《姑苏志》里写道:“茶出吴县西山,谷雨前,采焙极细者贩于市,争先腾价,以雨前为贵也。”这分析,在明代已有炒青的水月茶显现,干茶揉捻得比力细紧。

清代出名墨客、康熙举人厉鄂的《秋玉游洞庭回以橘茶见饷》诗云:“饷我洞庭茶,鹰爪颗颗先春芽。虎丘近无种,剔目名可嘉。功效沏视比龙树,金钍匕不怕轻翳遮。瀹以龚春壶子色最白,啜以吴十九盏浮云花。翩翩风腋乘兴到,左神幽墟列仙之所家。”依照诗中所言,到了康熙年间,碧螺春之名还没有显现。

西山产的茶,尚称“剔目”,却已嘉名远播。从“剔目”茶的字义来看,西山的茶形,近于细长如目,甚或似弯弯的眉毛,但还不是螺状。“剔目”的茶毫洁白、盏浮云花,经过揉捻搓毫,其色泽,约莫比力接近如今的碧螺春了。

清代康熙年间,王维德编纂的《林屋民俗》(1713)称:“茶出洞庭包山者,名剔目,俗称细茶。出东山者品最上,自荐纸片茶。制精者,价倍于松萝。”西山,便是古时包山。王维德的纪录,也证实了包山“剔目”便是紧细茶,这一点,与明代王鏊的纪录可以互相印证。

王维德还说,东山品格最好的茶,是片茶。片茶,便是蒸青团茶。文中所说的“出东山者品最上”,并非是与西山的细茶来作比力。由于事先的蒸青团茶,与炒青茶的香气和味道,是无法可比的。

清代方武济的《龙沙纪略》(1720年前后)纪录:“茶自江苏之洞庭山来,枝叶粗杂,函重两许,值钱七八文,八百函为一箱,蒙古自用,和乳买卖,分列并行。”方武济的记叙,证实了在康熙年间东山片茶尚存的真实性。事先的东山片茶,有的质地较粗,还属于蒙古自用的边销茶。

清代雍正年间,陆廷灿的《续茶经》引《随见录》纪录:“洞庭山有茶,微似岕茶细,味甚甘香,俗呼吓煞人,产碧螺峰者尤佳,名碧螺春。”经陆廷灿转述的这个材料十分宝贵,此中,起首纪录了碧螺春产于碧螺峰,味甚甘香,俗名叫“吓煞人”。“微似岕茶细”,尤其是《随见录》对碧螺春表面的这个形貌,更为紧张。那么,岕茶毕竟是什么样子呢?

岕茶最紧张的特性就是色白。据考据,事先的岕茶制造,是“甑中蒸熟,然后烘焙”,当时的岕茶据纪录有两种:一种是蒸青工艺的扁形茶,又称岕片;一种是炒焙工艺的细炒岕。明末清初冒襄以为,细炒岕不如蒸青岕茶韵致清远。冒襄在《岕茶汇抄》形貌岕茶:“以汤色尚白者,真洞山也。”“泉清瓶洁,叶少水洗,旋烹旋啜,其色自白。”“贮壶好久,其色如玉,犹嫩绿。”

周高起的《洞山岕茶系》纪录岕茶,叶脉淡白而厚,汤色柔白如玉露,香幽色白味冷隽。雍正年间,陆廷灿明白转述了碧螺春的茶名,是依据其原产地碧螺峰而定名的。在碧螺春的名字建立时,其表面,还不具有“蜷曲似螺”的特性。碧螺春外表的白毫密布,是早春茶细嫩的特性,又颇似岕茶的色白。此时展现出的条索状,却又形似岕茶外表的紧细。

碧螺春此时所具有的这些特性,也基本与康熙年间的其他文献纪录切合合。关于康熙赐名碧螺春之说,最早仅见于乾隆年间、王应奎的《柳南续笔》,它属于一家之言,后代商家引用最多。假如仔细揣摩一下这个出处,便会发觉,康熙年间虽有碧螺春之名,但其外表,照旧呈“条索状、色白”的茶,还悬殊于如今的卷曲螺状表面。汗青本源如是。

那么,康熙天子怎样会说 “茶色碧绿、形曲如螺,采于早春”,便赐名碧螺春呢?这不切合汗青的原形。

别的,真正的碧螺春,其色泽并不是碧绿的呀!而是白毫密布,银中隐翠,条索微黄,如铜丝条。东山的灵源寺后,确有碧螺峰一座。“碧螺峰下灵源寺,草木无多屋半荒。”元代叶颙的《灵源寺赠友人》诗,可以证实这一点。王应奎的《柳南续笔》也纪录:“洞庭东山碧螺峰的石壁,产野茶数株,土人称曰吓煞人香。”但这统统,尚不敷以证实碧螺春的制造武艺劈头于东山。

乾隆年间,吴江人沈彤《游包山记》纪录:“碧螺峰,自林屋山东北边,水行数里,见有峰拔层峦之中,色苍翠而旋上者,碧螺峰也。”清代学者沈彤形貌的“色苍翠而旋上”,可以分析西山的碧螺峰,是以山形似螺状而得名的。它位于洞庭西山的南徐里后山,在山前,有碧螺

古庵的遗址和徐氏宗祠。明嘉靖七年(1528)的《故东篱徐公墓志铭》纪录:“徐氏来包山,居碧螺峰下。”而徐氏后代中的徐缙,恰是时任右侍郎王鏊的长半子。洞庭西山碧螺峰,也恰是在徐缙中进士后更名徐宅山的。王鏊留下的《咏碧螺峰》一诗,至此很难证实,毕竟

写的是东山的碧螺峰,照旧西山的碧螺峰?碧螺春茶的定名,最早是何时显现的呢?明末清初,出名墨客吴梅村的《如梦令·镇日莺愁燕》词有:“睡起爇沉香,小饮碧螺春盌。”春日风软,墨客睡起焚沉,闲品碧螺春茶,但此中也寄予了化不开的春愁和落寞。

由此可以推断,约莫是吴梅村最早创造了“碧螺春”一词,但是,此时致使吴梅村在康熙十年去世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,碧螺春仍旧袭以传统的“西山剔目”一名。可见,碧螺春一词的显现,是早于雍正年间陆廷灿引用的《随见录》的,而《随见录》又早于王应奎的《柳南续笔》(成书于乾隆二十二年)。

乾隆十二年的《苏州府志》,只纪录了“茶出吴县西山,以谷雨前为贵。近时佳者,名曰碧螺春,高朋争购之”,却只字未提康熙与碧螺春的干系。可见,王应奎的康熙定名碧螺春一说,有耳食之闻、牵强附会之嫌。

西山碧螺春的外表碧螺春的表面,由紧细的条索状改为螺曲状,约莫是在乾隆前后。由于陆廷灿的《续茶经》成书于雍正十二年。碧螺春表面的蜷曲似螺,最有约莫发端于水月寺里的僧人。由于水月寺的“僧人尤善制茗”,且忠诚向佛,又有富裕的时间,因此,在制茶的历程中,当僧人眷注到佛陀的螺状头发,遭到启示今后,便不吝工本,把茶专心肠去揉捻、搓团、提毫、干枯等,自此,碧螺春便一改旧颜、蜷曲似螺了。

从这个角度讲,碧螺春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佛茶。碧螺春的表面特点,决定了碧螺春的炒制,必需是全程手工完成。其茶青的采摘标准为,明朗到谷雨的一芽一叶嫩采至一芽两叶初展。碧螺春的制造,属于低温完毕,主要工艺包含:摊凉、挑拣、完毕、揉捻成形、搓团提毫、文火干枯等工序。

在炒茶历程中,要做得手、茶不离锅,揉中带炒,炒中带揉,一连利用,起锅即成,全历程必要40~45分钟。假如包含算账卫生、洗涮炒锅等帮助性准备办法,炒一锅茶的时间,均匀在一个小时支配。碧螺春的宝贵与不易得,主要表如今茶青的采摘与捡剔上。

品级高的碧螺春嫩采一芽一叶,每年春季的黄金采摘期,不会凌驾15天。假定依照一锅茶青炒制4两干茶盘算,一个青壮年,一天一连事情10个小时,天天的炒茶量,最多为4斤支配。采茶季候,假如风调雨顺还好,如果遇上倒春寒、多雨等恶劣天气,每个茶农家的好茶产量,可想而知。

一款正宗的碧螺春,表面条索纤细,蜷曲似螺,螺上银毫密布,银中隐翠,汤色黄绿,味道鲜爽,有浓厚温和的花果香,叶底黄嫩匀整。当地茶农形貌碧螺春 “浑身毛、铜丝条,蜜蜂腿,银隐翠”,十分贴切。浑身毛,是由其嫩度高及特别的搓毫工艺决定的。铜丝条,是低温炒制赶早春茶的特性。条索细而紧实,瀹泡时,入水即沉,不沉者为假。低温完毕,招致了条索泛黄。蜜蜂腿,是形貌碧螺春的条索呈蜷曲状,这也是原生小青茶的紧细特性。

在碧螺春的冲泡中,约莫会展现茶汤“污浊”征象。这种污浊与信阳毛尖一样,都是属于毫混。这恰好是早春茶茶质细嫩、白毫精密的特性。茶芽及叶背上的洁白色毫毛,经热水打击后寥落、悬浮在茶汤之中使然。碧螺春特有的花果香,主要由其毫香决定的。固然与其品种、炒制工艺也有一定的关联。

碧螺春的茶树品种,古时称为小青茶。明末秦嘉铨有诗云:“一铛寒雪烹无碍,满阁香风焙小青。”当地人也叫“柳条茶”,如今统称为东、西山群体种。比年来,有些农户受优点驱动,在茶山,引种了乌牛早、迎霜、福鼎明白茶等早熟品种,但其香气、味道和表面,与传统的洞庭群体种悬殊甚大。无碍泉畔,西山远眺“万株松覆青云坞,千树梨开白云园。”从苏舜钦的诗中,形貌的宋代水月寺的茶园来看,它与今天茶植果园深处的传统,并没有多大的改动。

每年的明朗节前,我都市如约分开西山。做茶的季候,登高望远,山下太湖烟波渺渺,山间杂花生树,入山无处不飞翠。水月寺畔,水流花开,春山寂寂。很多年,好多次,我单独一人,问茶穿行在无碍泉边,落花簌簌,鸟鸣山幽,此情此景,常让我想起王维的诗:“木末芙蓉花,山中发红萼。涧户寂无人,纷繁开且落。”好茶、美景,尽在“无故寂寂春山路”。唐代诗僧皎然,曾以诗记叙过陆羽问茶洞庭山时的情形。其诗云:“何山赏春茗,何处弄春泉?”

洞庭西山,可赏春茗;水月寺畔,可汲名泉。到了宋代,西山小青茶与无碍泉,并称为“水月双绝”。明末清初,水月贡茶演变成了西山剔目。到了乾隆年间,西山剔目中的“近时佳者,名曰碧螺春”。碧螺春的学名,今后才开头忽然在各文献中大放异彩、名誉卓著。无碍泉为宋代名泉,泓澄莹澈,泉水甘美。苏舜钦曾有诗云:“无碍泉香夸绝品,小青茶熟占魁元。”

今天的无碍泉,位于缥缈峰下,水月寺东侧的小青坞中,早已是泉眼壅塞,落叶满池,其间蚊虫乱飞,睹之令人痛心。外表看来,泉池已旷费许久。

何等渴望社会力气及有识之士,可以尽早熟悉到无碍泉之于碧螺春的严重代价,尽快开发并保护好无碍泉。何日无碍泉边,如王元寿的《碧螺春歌》所写:“落花风里品茶新,顾渚荆溪未足珍。一枕髩丝禅榻畔,梦魂遥落五湖滨。”渴望这不但是希冀与抱负。

声明: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,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,均为采集网络资源。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,可联系本站删除。